潋流光

是一只囤货和围观的小号呢~

还!有!一!些!科!普!

Smalt-松鼠在天蟾吃盒饭:

上回写了《一些科普》,以我微薄的知识为大家进行了些微的皮黄普及,所幸反响强烈,点赞者众。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没有打死我。但是最近在月巴太太所做整理的帮助下,新扫文章数篇,所见槽点甚多。忍不住再补充几点,仍旧对文不对人,引用之处如有冒犯请多包涵。本次科普主要针对京剧容妆知识。


其一·夭寿辣铁镜公主梳大头啦!


盘大头,穿龙凤褂,是某篇文中对铁镜公主装扮的描写。对此我只能说……不能因为铁镜公主头大,您就觉得那叫大头!!!


京剧旦角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大头、古装头、旗装头。具体是什么、长什么样,科普起来都够百家讲坛讲三集的。我这儿一没家二没坛,就用粗俗,啊不,通俗的语言概括一下。大头就是《围屋里的桃花》里许一霖扮戏梳的那种头,旗装头就是《甄嬛传》里各路格格妃子梳的巨大的然而不叫大头的头,古装头就是除这两种头以外的其他头。


大头可以说是京剧旦角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发型,装饰物等稍作变化就可以适应闺中少女、贞洁烈女、苦逼妇女、划船不用桨的妇女等各种人物。


古装头听名字得是“古代”梳的头吧,但究竟什么朝代算“古代”呢,以我浅薄的看戏经验来讲,主要看心情。当然这是开玩笑,实际上古装头是上世纪初梅兰芳、冯子和、欧阳予倩他们几位搞新编戏才发明的,因此也仅用于此后创作出来的一些剧目,比如《太真外传》《红娘》《望江亭》等等。


旗装头的适用范围就小得多,也固定得多。您记住了,在您最爱写的那几出戏当中,只有铁镜公主和代战公主梳这种头。《苏武牧羊》里的胡阿云其实也是,但我认为您能写到她的概率,大概跟您知道“大头”长什么样的概率相仿。


京剧中表现少数民族妇女,无论哪个朝代,都用满族妇女形象代替,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旦角门类叫做“旗装旦”,梳旗头,穿旗装。铁镜公主作为一个番邦公主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旗装头还分旗座头和“两把子”这种事儿我就不难为您了。


既然说到旗装了,就顺带槽一下“龙凤褂”。首先,京剧行头里根本没有这么个词儿,这跟“铁镜公主梳大头”一样纯属自个儿yy萌点。其次,就算我暂且当您说的是“龙褂”,那也是给铁镜公主她妈穿的!只有萧太后跟慈禧太后这种属太后的才穿这个!铁镜公主要么穿旗袍要么穿旗蟒您记住了吗!!!有什么区别您不用知道!


其二·夭寿辣西楚霸王戴黪三啦!


如果说上面的科普是“字儿都认识”系列,这个题目大概得是“字儿都认不全”系列。黪,音同“惨”,灰色的意思。希望您不要读肾三。


有一篇文,嗯对,又写《霸王别姬》了,这回是这么写的:【许一霖心里是乱的,何鸣的那张面容,被老生的胡须掩盖了大半,许一霖忽的觉得那胡须碍眼极了。】【拿下了那灰白的大把的胡须,许一霖看见了何鸣紧抿成线的唇。】


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嘴您明白吗。首先霸王是个花脸,这个问题上次已经啰嗦到单开一篇了,不再赘述。其次,京剧男性角色戴的“胡须”,那叫“髯口”。第三,老生的“胡须”跟花脸的“胡须”不一样。最后,霸王的“胡须”不是灰的。


髯口,首先按颜色分黑、白、黪(灰)、紫、红等等。按形状那可就海了去了……但我估摸着您唯一能写到的,也就是“三”和“满”这两种,顾名思义,“三”分三片,“满”不分片,其中“三”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所以髯口大体上有黑三、白三、黪三、黑满、白满、黪满、紫满等种类。不甚科学地总结一下就是老生主要戴“三”,花脸主要戴“满”。


还是那句话,写戏先看戏。但凡您肯打开霸王别姬的视频看一眼,就会发现霸王他戴的是黑满,也就不至于写出“老生的胡须”。还灰白的,这是项羽啊还是诸葛亮啊,哎呀马谡啊你这一死可不要紧呐,丞相我可只能改嫁司马懿啦!


别看我在这儿吐槽得欢蹦乱跳十分带劲,其实LO主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虽然我不能要求您跟我一块儿研究皮黄去,但是下手之前多查查资料总没坏处。实在懒得查资料,能不能尽量少“创造”一些词汇?戏曲演员发声训练分喊嗓和吊嗓,但是“倒嗓”……我琢磨您是想说倒仓?“满院子倒嗓练功的人都已经起来”,这戏班子也忒惨了,整个班子一块儿变声期啊?“你们不是戏班子要坐堂了么”,怎么着演员们要升堂审案子?唱堂会就唱堂会您干嘛非造出“坐堂”这么个词儿来……


其三·夭寿辣中国京剧衣箱太贵啦!


其实本来想多分几个题目,“夭寿辣我那水袖谁给我染啦”,“夭寿辣花旦名家穿饭单子裸奔啦”等等。鉴于槽点比较零散,干脆集中一下。


《中国京剧衣箱》是一本书,淘宝售价从四五百到上千不等。网上有免费pdf版本这种事情我是不会说的。这本书全面讲解了京剧容妆知识,从行头到化妆,从生旦净末丑到神仙老虎狗,无一不全无一不细。专业人士必备书籍,普通人可以当画册看。这是俞振飞说的啊你们打我干什么!


有了这本书,您再也不用担心创造出“粉色的水袖”这种东西,也再不会让何鸣他爹去给何鸣“找一件花旦的衣裳”——花旦的衣裳就穿一件,这是要搞什么行为艺术!水袖只有白的,彩色的那是天女散花更何况人家那是彩带也并不是袖子!


另外说到“行头”,这个词大概跟“大头”一样容易望文生义。不要因为有个“头”字就以为它只包括头上的东西!旦角头面、生行翎子、内衬外搭、盔头靴子……总之从内而外从上到下都叫行头。过去傍角儿送行头大概就跟现在买爱豆周边是差不多的行为,都是“爱他就为他花钱”。


其四·夭寿辣求你们别再看大武生啦!


某篇文章中曾有这样的对话:许一霖问何鸣你额头上抹的朱砂是什么,何鸣说这叫“英雄红”。遍查各路资料,不曾发现有这一词汇。百度搜索最接近的结果当是“英雄扦”,解释如下:俗称“化蜡扦”,本脸的京剧人物都要会“化蜡扦”。其中,武生和武小生的“英雄扦”是直的、凌厉的,老生、小生的较为圆滑。在电影《大武生》中,是作为武生的标志来使用,这部戏中,武生作为主演们的信仰,可以为其生为其死的信仰,作为武生标志的英雄扦所代表的是他们的荣耀。


而上文中提到的《中国京剧衣箱》一书中对所谓“额头上抹的朱砂”的解释如下:文角印堂晕“过桥”(圆弧形),武角印堂晕“高红”(枪尖形)。并无一字一句提到所谓“英雄扦”,这个词的出处似乎仅限于“电影《大武生》”。


那么这部电影是何方神圣呢?嗯,它不仅提供了“英雄扦”这个词,而且LO主恍然大悟它似乎是各位女性作者对武生的莫名苏点的来源。但是……我求求大家别再看这个电影了!非要看的话您就当一个爱情片看好吗!答应我不要把它当成京剧知识科普小品文!因为里面所有关于京剧的知识基本都是扯淡啊扯淡!!!欲知其到底扯了什么淡,还是和上次一样走链接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zQwOTQ1MQ==&mid=2247483666&idx=1&sn=d32890e72bbf0f3c04ee3aa2b3b00ce9&scene=0#wechat_redirect


就是这样一部不知从哪里请来几个恐怕连票友都不是的人当京剧指导的电影,作者朋友们你们别信了好吗?


 


今天的科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希望下期别再见了。但是最后LO主还想诚心诚意地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戏子梗”“唱戏梗”总是跟民国和虐联系在一起?是什么给了您这种套路般的印象?皮黄明明是一门如此平易近人的艺术,解放前演粉儿戏还兴往帐子外面扔鸡蛋清表现高潮呢,直到现在这门艺术也还充满了少儿不宜,啊不,欢乐与接地气的内容。如果您有兴趣打破思维的禁锢,那么我觉得《梨园子弟》一文值得您学习和借鉴……虽然其作者写到今天,已经完全无视了自己明明了解的流派与行当知识,这种行为非常不值得提倡,但是他妈的写得真萌……



评论

热度(146)